联系我们  |    登陆    用户注册
笔趣阁 > 戍边五年,震惊南下巡视的朱元璋 > 第303章 出谋划策
字体:      护眼 关灯

第303章 出谋划策

第303章 出谋划策

    第303章出谋划策
“姚广孝,此话怎讲?”
“老衲并无其他想法,老衲只认为蓝玉善于用兵,实为难得之材。如果蓝玉不在京城,我一定会找到他,向他讨教讨教,讨教讨教,如何治理国家。”
“嘿,魔头和尚,你那点小心思,我可看不出来,劝你,不要胡思乱想,作为一个官员,要有官员的样子!“
“我这也是为王着想,我可不是有些人,说得好一点,我就是个书生,说得不好一点,我就是个混吃等死的烂书生!“
“你竟敢侮辱我!”解缙双目圆睁,大叫道,“我这是为陛下好!
你想想,现在陛下还未登基,就与其他地方的将军联系,这对陛下的声望,可不是什么好事!”
“这里都是陛下的亲信,如果有什么事情走漏了,肯定是你告诉陛下的!”
姚广孝给自己找了个借口,压低了声音,“国王,我觉得皇帝应该是让谢晋来盯着你的,不如我们今天趁着这个机会,把这个家伙干掉吧!”
“你居然想要我的命?!”
“我喜欢借酒消愁!”
朱拓看着二人再次争执,一巴掌拍在了桌上,破口大骂道:“都成何体统,怎么就不向我学习,低调谦逊,做人朴实无华,从来不与人争执。“
“陛下言之有理。”两人连忙拱手道。
“好了,来来来,干一杯!”
而此时,当会试告一段落的时候,科举也开始了,经过朱元璋的审阅,最终确定了十位状元,其中有五位是江南的,还有五位是来自北方的。
就在所有人都在等待的时候,敲响了铜钟,一个书生带着几个衙役走了出来。
而在这张告示的正前方,赫然是一张告示。
所有人都是目不转睛的盯着榜单,所有人都是屏住了呼吸,目不转睛。
“第一名,杨荣!”
“谢君恩,
杨荣,一甲榜首!
衙门里响起了衙门衙门里的喊杀声,“杨荣何人?”
衙役们问这个问题,也是为了走个过场,在过场上,甲等榜首要唱三遍,才会被鸿胪寺的人带到皇城外的大街上,向皇上致谢。
杨荣整理了一下自己的衣服,然后大踏步的往前走去。
在他出现的时候,许多书生都露出羡慕的目光。
尼玛,怎么轮到他了?为什么不是我?
不过,也有人对此表示怀疑,毕竟杨荣身为肃王是肃王的弟子,万一杨荣靠着作弊拿到了朝试的榜首,那就有些不公平了。
不过这些话,他们也只是在心中说说,并没有说出口。
刘三吾就是这次考试的主考人,所以他们才会如此嚣张。
而这一次的主考人,便是圣上。
如果他们胆敢反驳,或者是怀疑,那就是十条人命都不够。
杨荣抬头望天,神态从容,那种受挫受挫,气定神闲的气度,看得那名鸿胪寺的官员暗暗称赞,这是一个泰山崩塌也不变色的人才。
宫二十八:
“书生杨荣,给几位先生请安!“杨荣躬身道。
那名大红袍老者赶紧将他搀扶起来,微笑道:“两位跟我来吧!”
杨荣跟着一名鸿胪寺的官员,从人群中排成一排,朝着皇宫的方向走去。
所谓的御路,其实就是给皇上准备的一条路,只有在科举考试中,才能进入其中,除此之外,没有人能够进入其中。
杨荣大踏步的走在皇城大道上,心中却是激荡不已,从今天开始,杨荣将真正踏上仕途,他将再也不是那个不争气的师傅徒弟,他将会在朝廷中,为师傅出谋划策!
“多谢主隆的恩典,臣杨荣!”
杨荣行完礼,退到了左边。
接下来,就是甲乙三名的宣读,同样三次,甲乙二名正是与朱拓有过一面之缘的陈安,丙三名则是史靖通,二人同样在御路之上,拜谢皇恩。
直到黄昏,典礼方才告一段落,殿外有乐手弹琴,以刘三吾为首的百余人,又一次三拜九叩,然后由三甲第一的三人,向朱元璋请安。
听一听朱元璋的演讲。
“不用客气,快请起。“朱元璋在宝座之上,对着杨荣一举手。
杨荣恭敬的站了起来,目光落在了皇上的身上。
他这辈子,都没怎么见到朱元璋,只听说他的皇帝,英明神武,才华横溢。
不过,传言中还是有一些负面的东西,比如那位君王冷酷无情,手段残忍。
“你能够成为这一届的魁首,肯定有些不凡的地方。现在我奉天意为大明朝君,就要保天下太平,要让天下人都有田地可以种田,有工作可以赚钱,不至于吃不饱穿不暖,更要安定,不为山匪,不为兵戈,如此方能问心无愧。”
“我努力了三十年,民风虽好,但是这个梦想还是没有实现。江山也是多事之秋,又是洪涝,又是干旱,又是兵变,又是民变,我倒要请教一下,你可有个治理国家的良策?”
杨荣闻此,眉头紧锁,陷入了沉思。
这位朱元璋的开山祖师,似乎是在向他请教。
不过,杨荣可不会无的放矢。
谢晋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,他就是一个读书人,考上了状元,被朱元璋看中,朱元璋笑着问他该怎么办,谢晋很是兴奋。
一夜之间,他就拟好了一份《太平十策》,呈到了皇上的面前,在上面,他慷慨激昂地阐述了大明的政令、民生、兵权等诸多问题。
朱元璋对这句话非常赞赏,说得非常好,以后就别说了。可是
而后下旨,令其回国十年,思索为官之道!
因此,他必须要有一个切实可行的政策,才能让皇帝不高兴。
杨荣也不是傻子,他想了想说道:“如今大明太平,国泰民安,国泰民安,这是我近百年来从未见过的盛世。虽然也有一些小问题,但都是一些官员搞出来的。我们这些读书人,只需要围绕着皇帝,按照皇帝的旨意行事,就能将大明治理的井井有条。”
朱元璋愕然,疑惑地望向杨荣。
按照常情,这些尚未入仕的读书人,脑子里都是些乱七八糟的东西,朱元璋本以为杨荣会滔滔不绝地说上几句,把明朝现在的问题给说出来。
结果一见面就被夸了一通。
果然,他是朱拓的徒弟,和他一起学的,都是从他这里学来的。
一时之间,朱元璋也不知是喜是怒。
不过,杨荣也知道,他不可能一直讨好皇帝,皇帝可不是那么好忽悠的,所以,他很快就给朝廷提了一个意见,那就是要维护民脂民膏。
朱元璋问道:“生存的权利是什么?“
“这些都是王爷说的。我以为,活着的权利,就是要保证人民的温饱。至于官员,不是看他们的赋税有多高,而是看他们治下的居民有没有被奴役。
请收藏本站:https://bi55.cc。笔趣阁手机版:https://m.bi55.cc

『点此报错』『加入书签』