联系我们  |    登陆    用户注册
笔趣阁 > 我有虫洞去明末 > 第562章 大将生来胆气豪,腰横秋水雁翎刀
字体:      护眼 关灯

第562章 大将生来胆气豪,腰横秋水雁翎刀

第562章 大将生来胆气豪,腰横秋水雁翎刀

    去年首举义旗的白水王二,义军之共首,被大明朝廷严旨克期必剿,三边总督杨鹤,也拼了老命、下了狠手。
全力围攻之下王二被俘,为陕西商洛兵备道刘应遇所杀。
王二死后,起义军并未如大明朝堂所愿,群寇鸟兽散。扯旗造反的人反而是越来越多。
民不畏死,何以死惧之。
同为义军首领的王嘉胤,自号“横天一字王”众人纷纷投靠,转眼又是三四万的大军。
此时的起义军,已经变质,原本主体是佃农、雇工的队伍,在残酷的围剿战中,大量的死去。
毕竟一个没受过军事训练普通人,连军阵都不会摆,打仗全凭一腔血勇,群起而攻之。
等真正遇到大明的营兵,和家丁精锐,真的不堪一击。
这种情况,在以边军、驿卒为骨干的团队加入后,局面为之一变,整个队伍有了指挥,好歹也能列个阵型。
这些前大明军人可都是受过训练的兵卒,立马都充当了队伍里的头目。
而通过残酷的血战,优胜劣汰之下,活下来的普通农夫,也都慢慢学会了战争。
记住网址
大明崇祯三年六月,给事中刘懋上言:“秦之流贼,即延庆之兵丁土贼也。边贼倚土寇为乡导,土寇倚边贼为羽翼。
始数不多,至近年荒旱频仍,愚民影附,贼势始大,当事以不练之兵,剿之不克,又议抚之。
其剿也,所斩获皆饥民,而真贼饱扬以去。
其抚也,非不称降聚众,无食仍出劫掠,名降而实非降也。”
一番话道尽了大明剿寇的徒劳无功。
陕西的流寇大军,已经不是刚开始傻乎乎的农民起义军了。
所谓的边贼,有活不下去的边军,也有借机上位的野心人。
依然是传统明军的老一套,头目手下有一批精锐,事实上的家丁,吃饱喝足,装备齐全。
其余的都是炮灰,一旦遇到败局,精锐就迅速撤退,逃之夭夭。把大批的炮灰留给官军砍头领赏。
对官军来说人头都是一个价码,也不会因为这人活着时候能打,就多给你几文钱。
于是乎,都快形成默契了!悲哀不?这才是流寇屡剿不绝的真相,都当生意做了。
把流寇斩尽杀绝的官军有没有?有!他们反而成了另类!可笑不?
陕西农民起义之后不久,就开始小规模地越过黄河,进入山西。
一开始是忽来忽去,后来由于山西巡抚宋统殷为了“防盗”,下令闭粜,禁止把粮食运进陕西。
没吃没喝的陕西农民起义军,只有强行渡河入晋“打粮”。
流寇进入晋地后,队伍继续扩充,声势越发的大了起来,早就活不下去的山西底层百姓不从贼被贼杀,从贼被官军杀,相比较而言百姓,害怕官军更甚于贼。
“始之寇晋者,秦人也;今寇晋者,半晋人矣。
二三月间,从贼者十之一,六七月而从贼者十之三,至今冬而从贼者十之五六矣。”“欲除晋之盗,莫先欲抚晋之贫民。”
……
就在延绥巡抚洪承畴、延绥总兵杜文焕率军猛攻王嘉胤的时候,山西和陕西交界之处,一片大乱。
二月开始老回回马守应,八金刚、王子顺、上天猴等部,从神木渡过黄河到山西打前站,汾州、霍州、隰州等地相继失守,接着又攻克了蒲县。
然后分兵两路:东路沿赵城,洪洞、汾州,霍州一线;
西路沿石楼、永和、吉州、隰县一线活动。
这还不算,高迎祥、罗汝才、甚至是刚刚在陕西大败的王嘉胤听说山西比较好混,官军战力低下,因此也是率部陆续来到了山西。
一时间,山西的起义军声势浩大,官军是按下葫芦浮起瓢,东边刚熄火西边又冒烟,那是焦头烂额。
崇祯三年十月,老回回马守应所部东跑西颠的,来到了晋西北地区的重镇,黄河渡口河曲。
九曲黄河万里沙,
浪淘风簸自天涯。
黄河号称九曲十八弯,河曲县城以西离黄河很近,在黄河几字弯的右边那一竖上。位置在黄河弯曲之处,故名河曲。
后世此地为晋、蒙、陕三省交界之处,正所谓金鸡齐鸣,三省皆闻。
黄河边,这座往日喧嚣热闹的大城,一片惶恐之色,逃入县城的百姓惊恐欲绝。
流贼已经到了河对岸,黑压压的都数不清多少人,喧嚣之声隔着黄河都听到。
河曲是为山西与延绥的结合处,就在府谷县的东部,地理形势异常重要,自然不允许有失。
另一个时空,这一片在后世是著名的晋西北铁三角地盘。
李云龙、丁伟、孔二愣子,还有晋绥军358团楚云飞,改变二战进程的平安格勒战役。
“二营长,你他娘的意大利炮呢?”
(好吧!我又扯犊子了!)
……
那什么,现在这一片可是山西总兵官王国梁的地盘。
山西总兵治所在宁武,称之为山西镇,而河曲就在宁武正西方,所以王国梁自然是要率军前往征讨。
而大批的起义军也在“横天一字王”王嘉胤的带领下,一股股的汇合到河曲对面的府谷。
虽然今年五月老王在这里,被延绥巡抚洪承畴带兵狠揍过,但是这不是人越打越多吗,绕了一圈又突然杀回来了。
而洪承畴和杜文焕,此时还在北面离得很远,他们被在清涧活动的八大王张献忠吸引了过去。
河曲大战一触即发!
……
此时,在离河曲渡口十几里路的府谷,一处相对隐蔽的贾家沟,唯一的大户贾家坞堡内,正是一片欢乐的景象。
一面红旗在坞堡内的堡寨墙上迎风飘扬,上书一个大字“蕭”。
“掌盘子,百姓的粮都分过了,每人10斤糜子5斤谷子,2斤花马盐。”
“好的,辛苦了伙计,招兵的情况怎么样?”
“人不少,华哥在那儿挑着呢!”
“中!我去看看。”
萧云良今年22岁,家就在陕西华山脚下,华县的萧家村,原是马天师的二弟子,和师父在京城游历的时候,路见不平,打伤了一个恶少。
奈何对方势大,马天师出面治伤道歉后,依然不依不饶,下了海捕文书。
无奈之下,马天师只好在明面上将其逐出师门,注销了度牒。
但是师兄弟之间依然情同手足,大师兄小师弟都用剑,他喜用刀--雁翎刀。
“大将生来胆气豪,
腰横秋水雁翎刀”。
刀身挺直,刀尖处有弧度,有反刃,便于挑刺,形似雁翎而得名
对!就是这种“雁翎刀”。
请收藏本站:https://bi55.cc。笔趣阁手机版:https://m.bi55.cc

『点此报错』『加入书签』