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635章“天下副将军”独眼龙政宗惊掉下巴的土长城防线
第635章“天下副将军”独眼龙政宗惊掉下巴的土长城防线
打土豪分田地,这土豪跑了,地还是要分的,满仓库的盐粮要分的。
这么多人,每人都带着大口袋装粮,小口袋装盐。
腌菜啥的,装木车上推着,反正不缺吃喝。
大军也只是稍作停留,再次加入几万民兵的队伍,已经庞大到十五六万。
每天宿营时,周边刚分到自己家田地百姓,都盛情邀请民兵们到他家地头方便,坑都挖好了,厕筹都削的滑溜溜的。
十几万人啊,不用多,有个几百人给制造点农家肥,就够农夫们咧开嘴笑了。
大师兄邝著银指挥大军调头,准备彻底解决陆奥战役。
还是四万正规军打头阵先出发,直扑仙台藩,那队伍雄壮到无与伦比。
沿着官道前看不到头,后看不到尾。
没办法只能走官道,因为官道两边都种满了稻子,一片片稻田里,正在忙碌的农夫,都对着“一揆”大军,起身欢呼。
队伍里的民兵也都是大声的回应,哪里像是去打仗,赶大集的感觉。
……
花开两朵,各表一枝!
再说那个老不死的伊达政宗,兴冲冲的带着三万仙台兵,准备收割这些,不知死活“一揆”众的人头。
到了边境时下巴都要掉脚面上了,这特么才多长时间,沿着官道两侧,硬生生被建起了一座土长城。
对大部分的农夫来说,披甲上阵杀敌,可能有些强人所难,但是干农活,嘿嘿!那可不就是专业对口,如鱼得水嘛。
从虾夷岛铁匠工坊源源不断运来的枪头,还有无数的铁质工具,铁锹铁铲锄头啥的。
一尺长的套筒三棱枪头,是给加入正规军的士兵配的,找根一丈二的竹竿或木棍,这么一装。
成了,总比拿着削尖了的竹枪有威力啊,奋力一枪下去,铁甲都给你捅穿喽。
而铁锹这些农具,有蒸汽机驱动的锻锤,锻打的异常结实,都是批量生产。
套上木柄钉牢,把锹头磨锋利了,做农活方便,砍人也是利器。
傅强带着手下东奔西走,划分区域,指导施工。正规军在前面盯住仙台藩的兵卒。
尤其是作为各级军官的原八旗扶桑太平军,都是甲胄在身,对面的仙台藩守边界的兵卒都快吓死了。
只有武士,还得是高级武士才能披甲。整个仙台藩的披甲人也没超过三千。
就这还是老不死的伊达,历年征战一点一点攒下来的压箱底实力。
这三千披甲人,才是仙台藩在陆奥敢称老大,没人反对的底气所在。
好家伙,对面八千披甲!那是什么样的概念。
普通的仙台武士,捏了捏自己身上的竹甲,长叹一口气,幸亏对面没打过来。
这边的土墙修的并不高,也就是个顺着地势波浪一样的一人多高的土墙。
前面是一人多深的壕沟,沟里的泥土修的墙。
这是按照傅强一米七的身材修的,如果站在沟底,这墙就三米四高,对傅强来说是两人高,对倭人来说就是三人高了。
整个土墙接近五六里,刚好把两山之间官道的大路全断了。
对于仙台藩来说,要么打过去,要么就绕道。
去少了怕回不来,去多了又怕对面直接冲老家。
这就尴尬了,于是仙台藩的守军也以守对守,当然再挖一道同样的土墙壕沟是不可能的,没那么多人手,也没那么多工具。
就只能扎了些拒马鹿砦啥的,聊胜于无。
等老不死的伊达政宗来到一线时,看到的就是这样的场景,那个气啊!
都不按套路来,“一揆”不去蛊惑民众,跑这边修土墙,挖壕沟,沟里还放上过膝盖的水。
这是闲的慌吧!太“八嘎”了。
怎么办?凉拌!
打呗!
一声号令,三军齐备,攻过去,砍下这些贼子的脑袋。
如果是野战,两军对阵,新入伙的太平军战士,可能还会紧张。
现在就跟守城似的,前面有东西挡着,总会让菜鸡们安心不少。
黑压压的三万仙台藩兵卒,分成三波,连伊达政宗都瞪圆了独眼,带着手下的铁甲骑兵督战。
争取一次进攻,就彻底攻破这让人恶心的土墙防线。
气势汹汹顶着木盾扛着竹木梯子,准备冲到壕沟里,竖梯登墙的挺身队,没有遭受预想中的打击。
一门门架在垛口的火绳统,在军官的指挥下,忙着和仙台藩的铁炮手对射。
“砰砰砰砰!”
两边的射手,打的是热火朝天。
其实隔着百五十多步,也就打个热闹而已,虽然死的都是仙台的铁炮手,但是死道友不死贫道。
“啊!好疼!水里有钉子!”
“啊!我的脚啊!疼死了!”
冲进壕沟的人纷纷扔了梯子和盾牌,抱足痛呼。
嘿嘿!这是批量浇铸的生铁,铁蒺藜,价格便宜量又足。
放起来简单,随手一扔就行,总有一面朝上。
收起来用吸铁石绑个绳子拖一下就好。
大多穿着草鞋的仙台藩兵卒,可就惨了,疼的满地打滚,或是抱脚哭喊。
“嗖嗖嗖嗖!”
无数的箭矢,被猎弓或是竹板弩从土墙下端,掏出来的“狭间”就是斜的射击孔里狂射了出来。
这可比打兔子还简单。
为了协助百姓农闲时打猎,补充春荒时的食物来源,大批的乐浪弓匠被移民到扶桑解放区。
原本乐浪就有很多的弓匠,火器化后,这些人基本就失业了。
接到应征的消息,很多手艺人就南下北上。
在乐浪地方政府的组织下,或去索伦,或去虾夷,到这些传统弓射的地区,干回老本行。
尤其是虾夷这边人最多,随着渡海攻击的开始,很多的弓坊和弩坊,就遍地开花。
这种手艺人,在扶桑解放区可是非常受欢迎,很多单身汉在这边都娶到了老婆,也算是两全其美。
尤其是能迅速生产箭杆的手摇式箭杆机的推出,加上批量浇铸的生铁三棱箭头,让弓弩的价格,便宜的一塌糊涂。
这就导致了整个陆奥解放区,大量的弓弩迅速被制造出来,不说人手一把,最少也是每家每户必备。
平时用来打打猎,关键时候就拿来射这些藩主老爷!
可爽了!
一箭搞不死,就两箭!
请收藏本站:https://bi55.cc。笔趣阁手机版:https://m.bi55.cc
打土豪分田地,这土豪跑了,地还是要分的,满仓库的盐粮要分的。
这么多人,每人都带着大口袋装粮,小口袋装盐。
腌菜啥的,装木车上推着,反正不缺吃喝。
大军也只是稍作停留,再次加入几万民兵的队伍,已经庞大到十五六万。
每天宿营时,周边刚分到自己家田地百姓,都盛情邀请民兵们到他家地头方便,坑都挖好了,厕筹都削的滑溜溜的。
十几万人啊,不用多,有个几百人给制造点农家肥,就够农夫们咧开嘴笑了。
大师兄邝著银指挥大军调头,准备彻底解决陆奥战役。
还是四万正规军打头阵先出发,直扑仙台藩,那队伍雄壮到无与伦比。
沿着官道前看不到头,后看不到尾。
没办法只能走官道,因为官道两边都种满了稻子,一片片稻田里,正在忙碌的农夫,都对着“一揆”大军,起身欢呼。
队伍里的民兵也都是大声的回应,哪里像是去打仗,赶大集的感觉。
……
花开两朵,各表一枝!
再说那个老不死的伊达政宗,兴冲冲的带着三万仙台兵,准备收割这些,不知死活“一揆”众的人头。
到了边境时下巴都要掉脚面上了,这特么才多长时间,沿着官道两侧,硬生生被建起了一座土长城。
对大部分的农夫来说,披甲上阵杀敌,可能有些强人所难,但是干农活,嘿嘿!那可不就是专业对口,如鱼得水嘛。
从虾夷岛铁匠工坊源源不断运来的枪头,还有无数的铁质工具,铁锹铁铲锄头啥的。
一尺长的套筒三棱枪头,是给加入正规军的士兵配的,找根一丈二的竹竿或木棍,这么一装。
成了,总比拿着削尖了的竹枪有威力啊,奋力一枪下去,铁甲都给你捅穿喽。
而铁锹这些农具,有蒸汽机驱动的锻锤,锻打的异常结实,都是批量生产。
套上木柄钉牢,把锹头磨锋利了,做农活方便,砍人也是利器。
傅强带着手下东奔西走,划分区域,指导施工。正规军在前面盯住仙台藩的兵卒。
尤其是作为各级军官的原八旗扶桑太平军,都是甲胄在身,对面的仙台藩守边界的兵卒都快吓死了。
只有武士,还得是高级武士才能披甲。整个仙台藩的披甲人也没超过三千。
就这还是老不死的伊达,历年征战一点一点攒下来的压箱底实力。
这三千披甲人,才是仙台藩在陆奥敢称老大,没人反对的底气所在。
好家伙,对面八千披甲!那是什么样的概念。
普通的仙台武士,捏了捏自己身上的竹甲,长叹一口气,幸亏对面没打过来。
这边的土墙修的并不高,也就是个顺着地势波浪一样的一人多高的土墙。
前面是一人多深的壕沟,沟里的泥土修的墙。
这是按照傅强一米七的身材修的,如果站在沟底,这墙就三米四高,对傅强来说是两人高,对倭人来说就是三人高了。
整个土墙接近五六里,刚好把两山之间官道的大路全断了。
对于仙台藩来说,要么打过去,要么就绕道。
去少了怕回不来,去多了又怕对面直接冲老家。
这就尴尬了,于是仙台藩的守军也以守对守,当然再挖一道同样的土墙壕沟是不可能的,没那么多人手,也没那么多工具。
就只能扎了些拒马鹿砦啥的,聊胜于无。
等老不死的伊达政宗来到一线时,看到的就是这样的场景,那个气啊!
都不按套路来,“一揆”不去蛊惑民众,跑这边修土墙,挖壕沟,沟里还放上过膝盖的水。
这是闲的慌吧!太“八嘎”了。
怎么办?凉拌!
打呗!
一声号令,三军齐备,攻过去,砍下这些贼子的脑袋。
如果是野战,两军对阵,新入伙的太平军战士,可能还会紧张。
现在就跟守城似的,前面有东西挡着,总会让菜鸡们安心不少。
黑压压的三万仙台藩兵卒,分成三波,连伊达政宗都瞪圆了独眼,带着手下的铁甲骑兵督战。
争取一次进攻,就彻底攻破这让人恶心的土墙防线。
气势汹汹顶着木盾扛着竹木梯子,准备冲到壕沟里,竖梯登墙的挺身队,没有遭受预想中的打击。
一门门架在垛口的火绳统,在军官的指挥下,忙着和仙台藩的铁炮手对射。
“砰砰砰砰!”
两边的射手,打的是热火朝天。
其实隔着百五十多步,也就打个热闹而已,虽然死的都是仙台的铁炮手,但是死道友不死贫道。
“啊!好疼!水里有钉子!”
“啊!我的脚啊!疼死了!”
冲进壕沟的人纷纷扔了梯子和盾牌,抱足痛呼。
嘿嘿!这是批量浇铸的生铁,铁蒺藜,价格便宜量又足。
放起来简单,随手一扔就行,总有一面朝上。
收起来用吸铁石绑个绳子拖一下就好。
大多穿着草鞋的仙台藩兵卒,可就惨了,疼的满地打滚,或是抱脚哭喊。
“嗖嗖嗖嗖!”
无数的箭矢,被猎弓或是竹板弩从土墙下端,掏出来的“狭间”就是斜的射击孔里狂射了出来。
这可比打兔子还简单。
为了协助百姓农闲时打猎,补充春荒时的食物来源,大批的乐浪弓匠被移民到扶桑解放区。
原本乐浪就有很多的弓匠,火器化后,这些人基本就失业了。
接到应征的消息,很多手艺人就南下北上。
在乐浪地方政府的组织下,或去索伦,或去虾夷,到这些传统弓射的地区,干回老本行。
尤其是虾夷这边人最多,随着渡海攻击的开始,很多的弓坊和弩坊,就遍地开花。
这种手艺人,在扶桑解放区可是非常受欢迎,很多单身汉在这边都娶到了老婆,也算是两全其美。
尤其是能迅速生产箭杆的手摇式箭杆机的推出,加上批量浇铸的生铁三棱箭头,让弓弩的价格,便宜的一塌糊涂。
这就导致了整个陆奥解放区,大量的弓弩迅速被制造出来,不说人手一把,最少也是每家每户必备。
平时用来打打猎,关键时候就拿来射这些藩主老爷!
可爽了!
一箭搞不死,就两箭!
请收藏本站:https://bi55.cc。笔趣阁手机版:https://m.bi55.cc